第309章 老李变了~

提出的要求是适用于广泛的电器质量执行标准,但可以根据技术投入和出厂标价适当提高要求。

  什么意思?

  就是你给我高端技术,我给你高端品质。

  你想要顶级的施工工艺,那我定的出厂价格也是顶级的。

  出厂价格恒定了补偿贸易的门槛,代表了偿还单价,也是卡定生产成本的一道横梁。

  轧钢厂不可能亏本赚机器,零成本都不可能。

  去掉人工和基础损耗,在补偿贸易生产过程中,低利润运营是主要生产模式。

  当然了,日商也好,港商也罢,甚至包括未来参与合作的其他代理商,想要继续享受这种低成本代工模式,就需要不断地投入更新生产技术和设备。

  以确保补偿协议持续永久的进行,否则就要转来料加工或者纯代工生产了。

  这种补偿协议的优势是,外商享受低成本,低生产管理费用,但需要不断投入高新技术和生产设备,维持领先优势。

  这反过来对于轧钢厂也是一件好事。

  低成本享受高新生产技术和设备,用产品偿还,维持和拓展企业员工的工作机遇。

  最重要的是,即便是生产技术和设备迭代更新,那在这个时期,换下来的技术和设备生产的产品转内销也是具有竞争力的。

  只要经济处于发展过程中,工业生产保证梯队的传承有序,那就不会出现危机。

  所以在李学武提出这个合作方案的时候,日商和港商南德都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。

  他们也在赌,赌内地五十年不会出现大的改变,赌内地的经济腾飞追不上他们的技术迭代。

  只要他们的技术跑的快,那代工企业永远都是给他们打工的。

  而代工企业在解决社会用工的同时,享受高水平的机械技术转化率,也在持续创造收益。

 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。

  意外是什么?

  意外就是内地技术实现突破,代工企业拥有了核心科技,超过了他们能提供的生产技术。

  那个时候形势就会发生逆转,如果没有关税保护,他们的代理区就会成为内地商品的倾销地。

  所以外商在赌,轧钢厂也在赌,赌内地的技术发展能不能快速追赶世界领先水平。

  那如何保证代工厂的产品不会流向内地呢?

  这个保证不了,且是李学武在谈判时就明说了的。

  生产计划里,一定要有一部分是保留下来的。

  外商不要管这些产品怎么处理的,也不用担心流向外面。

  日商几个人都不是第一次跟内地合作了,自然清楚这项条款的深层含义。

  所以西田健一主动代表三人团,答应了下来。

  这一条是李学武开的后门,怎么使用,怎么分配,要留给李怀德,留给接下来要用到的关系。

  可以供给厂内部作为福利,也可以销售给联合企业,或者摆在特约商店里售卖。

  这些商品不在生产计划内,不需要任何票据,自然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特殊的产物。

  那这个时代特殊的产物有没有

  ?

  不能这么问,应该说多不多。

  参观过交易会之后你就知道多不多了,你会发现内地见不到,用不着,甚至是不会用、没见过的好东西。

  裘皮大衣、抽纱刺绣、各种像外星来客一样用途不明的小家电……

 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交易会上的展品虽然看着让人眼馋,但和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。

  外向型企业大多看不上内销市场。

  一流产品出口、二流产品内销也成了「潜规则」。

  李学武提出要搞的电子工业产业集群,其实就是外向型企业。

  那食品工业的几个工厂是不是?

  当然也是,内地暂时还消费不起这种高端商品。

  以茅台酒为例,出厂价摆在供销社里你看有人买吗?

  那未来为什么要翻倍去抢,这就是消费能力。

  先解决温饱问题,再解决生活质量问题。

  所以现在李学武给轧钢厂定的发展理论也是这样。

  解决不了尖端的科研技术,那就先跟外面对接生产力,总得有一样是在手里的。

  先解决用的问题,再解决好的问题。

  日商代表对于李学武的态度也从讨论的最开始质疑,到慢慢理解,越往后谈判速度越快。

  互相都清楚对方的诉求方向了,纠缠的无非就是盈亏平衡点。

  景玉农带着运算团队,在华清的支持下,把这个点计算的很透明了。

  李学武在谈判的时候当然不会把 -->>